Tuesday, January 17, 2017

我看見的並非陳茂波的悲情


蘋果日報刊出了多年前的一篇陳茂波的訪談,題為《為一毫子帶白粉 向上爬脫貧 陳茂波:窮,不會談忠心!》。「求驗傳媒」面書專頁批評蘋果如此引用當年的報導是斷章取義,扭曲了記者寫一個悲情故事的原意。(記者的原意可能要向其人探問才公允)

是的,陳的童年過得貧乏,住木屋、要靠外國善長助養渡日都是不爭事實;可是,作為接任財政司司長的一個公眾人物,其人格缺陷及失德成為公眾焦點並不為奇。

筆者在報導中看見的,是陳茂波完全不適任財爺的更多原因。首先,家貧並不一定導致誠信問題,但陳為了錢的不擇手段,從其少時為一毛錢帶白粉可見一斑,及至其受訪之時還可以理直氣壯說出來,代表他並無悔意。在其道德判斷之中(如有),為自己或自己人積攢財富天經地義。他認為人因為窮,本著為自己為家人爭取更好的生存空間、更多的利益,便可以理直氣壯地不擇手段,背恩負義;而觀其受訪時的發言,可看出這已經成為他的人生哲學,不會改變。

如果有人以為陳當年窮困,所以逼不得已選擇了作惡便大錯特錯;悲情的經歷並非可以作惡的理由。而在心理學上,童年的經歷或陰影最能塑造一個人的人物性格。陳茂波過怕了窮日子,缺乏安全感的他只會一輩子無窮盡地追求財富以求「安穩」,那些母親和妹妹早逝的遺憾,更會成為其不惜一切去「保護家人」的原動力。年前的囤地風波、經營劏房、發電郵誣陷女兒的同學作弊,以及在各事件中的不合理強辭辯解,與其早年的生存哲學一脈相承。

財爺,作為看守香港市民共同財富的一個守門人,由如此一個視誠信為無物、極其自利的人來擔任簡直是荒天下之大謬。在任財政司司長期間,他會有多少機會利用公帑作利益輸送,為自己和家人斂財?

「財政司司長的職責主要是與有關的決策局局長合作,督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、創新及科技局和發展局的政策範疇的政策制定和實施。財政司司長是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,與其他委員共同監督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工作。」(維基百科)

無奈的是官員的失德犯錯,在政權眼中已淪為政治工具。只要一天得勢,犯錯再多斂財再多,如何受公眾憎厭也無法對其官位作出絲毫動搖。香港民眾堪稱是地表上最寬大為懷的民眾,即便是公帑被揮霍、官員私相授受,甚或外匯儲備堪虞,過兩日大家的討論大概還是「今晚去邊食飯好?」

(圖︰蘋果日報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